危险的14岁,沉迷手机、厌学、打人:等你看懂了,孩子就有救了
沉迷手机的孩子,其实是内心极度空虚,想要寻找价值感。
家长稳定情绪,饱含爱意,才能救赎那个迷途中的孩子。
前两天,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:
儿子14岁,上初二,在重点班。
沉迷手机,为了玩游戏,整个假期不写作业。
成绩下滑后,不想上学,厌学。
在家里,不给手机就乱扔乱砸、骂人、离家出走。
妈妈心塞,爸爸也管不了。
说实话,我们后台,几乎天天都会收到类似求助:
好好的孩子,为什么要沉迷手机?
孩子因为手机,变得暴躁、叛逆、厌学,怎么办?
软的硬的、断网、摔手机,都不管用,要怎样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?
萨提亚说: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,那是他的解决方案。
当你看见一个孩子,网瘾、叛逆、厌学、打人。
表面上,手机是罪魁祸首。
但其实,是孩子遇到了无力解决的问题,只能逃向手机。
治病治根!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,才是破解手机沉迷的底层逻辑。
网瘾、厌学、叛逆的孩子,基本逃不出这3个心理原因。
今天就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来说说,然后提供一些对应的解决方法。
归属感缺失
手机游戏里求陪伴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,叫“童年情感忽视”。
说的是,在孩子生命的早年,如果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情感回应,就会留下心理创伤。
这种创伤,会让孩子心里有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。
如果现实世界一直无法弥补,他们就会从其他地方寻找,比如:手机、游戏等。
以此来弥补现实关系的缺失,从中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。
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:
河南一单亲妈妈,常年开出租车,为了赚钱疏于陪伴儿子。
儿子毫不领情,每天就沉迷打游戏,叛逆又厌学。
妈妈实在没办法,就发悬赏:“谁能帮我家孩子戒掉网瘾,我给他一万块钱!”
有高人给他支招,让她把这1万块钱当工资,把手头事情停下来。
每天多陪陪儿子,实在不行,就带孩子一同出车拉活。
妈妈很听劝,跟老师请假,陪儿子去游乐园去爬山,出车也都带着孩子。
没过多久,看着妈妈的辛苦,也看见了妈妈的爱。
儿子服软了:“我恨自己,我都在干什么,我要回去好好读书。”
阿德勒曾说,孩子的核心心理需求,就是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。
如果,孩子的心没有归属,缺乏情感链接、感觉不到被爱、没有人需要他……
那么,孩子就会选择手机作为情感链接,来陪伴自己。
毕竟,人类的天性就是,总要和一些东西建立纽带。
你父母缺位了,手机游戏、网络,自然就上位了!
价值感丧失
向手机求成就
没有无缘无故的沉迷手机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厌恶学习。
沉迷手机的青少年,往往有个共同特征:在经历了学业失败之后,自我认知消极,价值感极低。
自卑感作祟下,孩子很容易逃向手机。
前段时间,接待了一位来访者。
女儿初一迷上了手机游戏,今年彻底拒绝上学,成天把自己锁在屋里玩手机。
一个多小时的沟通,我发现,女孩是在通过手机游戏来弥补学业的失败。
女孩小升初超常发挥,进了市重点。
可班里人才济济,女孩总是排在中下游。
每逢考试出分,女孩就会被班主任奚落,“拖后腿”、“耽误其他同学”。
冷嘲热讽之后,女孩总想找一个人、一个物体来安慰自己。
她转头看向父母,结果得到的却是又一次的伤害。
妈妈批评她玻璃心,爸爸说她就是不行。
在家庭和学校的双层打击下,女孩逃向了手机游戏。
清华大学石中英教授认为:青少年并不惧怕学业的失败,但他们尤为害怕失败引发的社会隔离。
害怕父母不喜欢他了,害怕老师看不上他,害怕同学们疏远他了。
这种社会隔离意味着,存在感、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丧失。
为了抵御丧失,孩子就会选择在其它地方,为自己构建一个“安全岛”。
沉迷手机、打游戏、上网,都是他隔离负面情绪的方式!
缺少朋友,手机里找社交
如果生活中有三个以上的朋友,孩子多半不会有网瘾,或者沉迷手机。
也是一个真实案例,妈妈带着孩子一同来访。
12岁儿子沉迷手机游戏,因为手机,儿子对她拳脚相向。
在咨询过程中,男孩却哭着吐露了心声:
“转学后,我没有一个朋友,同学嘲笑我是外地人。
教材完全不一样,成绩不好同学也看不起我!
可游戏里,网友都夸我打得好,不会瞧不起我。”
从孩子上小学开始,同伴关系就会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人际关系。
同伴关系缺失,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孤独感,连带着丧失价值感和归属感。
此时,比起父母,孩子更想和同龄人吐露心事与烦恼。
而手机作为便捷的社交媒介,自然会让孩子难以舍弃。
这几种处境的孩子,会把手机、游戏、网络当成避难所。
现实生活不如意,至少手机世界还能有些许快乐。
孩子沉迷手机的根源,在于孩子需要“满足需求”。
比如,自我价值的需求、社交的需求、社会支持的需求等。
从某种程度上讲,手机世界,能为孩子提供渴求得到的一切需求:
可以补足情感链接,通过手机与网友聊天,倾吐不快;
可以获得成就感,通过游戏,来弥补学业上的失利;
可以获得归属感,通过网络世界,隔绝不愉快的情绪……
所以,面对一个沉迷手机的孩子,与其堵,不如想想怎么帮孩子解决遇上的问题。
1. 对照上面3个心理原因,找找你孩子的问题
对症下药,才是治病治根的关键。
孩子沉迷手机,你要先看见他到底是哪种需求未被满足。
当然,有的特征是一定会同时出现的。
但我个人觉得,初中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:
第一、社交,和同龄人交朋友。
第二、确认自我价值,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这两件事对应的特征就是:自卑、自我效能感、朋友、压力(你有朋友倾诉,压力就会小)。
父母要着眼这两件事去解决。
2. 剧烈亲子冲突面前,先稳住情绪
几乎所有沉迷手机的孩子,与父母的关系都处于对抗状态,甚至敌视父母。
此时,你再一上来就炸,那你俩永远没得聊了。
你想教育孩子,就得先做到——孩子愿意跟你说。
如何让孩子愿意跟你说?
不要在剧烈冲突面前,去跟孩子讲道理,学会先稳住自己的情绪!
心理学上,有一种效应叫“十二秒效应”:
人的情绪(比如愤怒)出现时,所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2秒。
如果我们能在12秒内,稳住自己的情绪,再去接住孩子的情绪。
两个人的情绪好了,感受好了,谈事情才会更轻松。
这就是中国老话说的,“先谈感情、再谈事情”。
3. 家庭会议-绝招
我个人一直坚信一个理念:养育孩子,永远是要因材施教。
同一个问题,但放在一千个家庭上,一定是有一千种原因,解决方案一定也是不一样的。
所以,我非常建议大家使用“家庭会议”这个工具。
它能让你们一家人坐下来,去看见这个孩子的问题、家庭的问题。
根据你家独特的成因,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,远比别人直接给你一个方法管用。
本文链接:http://hdg.rsmeili.com/xinwendongtai/196031.html